第三章 不同 第17节 读书和腊肉-《我和新世界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笔趣阁手机端    http://m.biquwu.cc        盐田和造房子的事情告一段落,刘遥想在家歇几天。他并不打算把自己搞得太紧张,也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有大的企图。吃罢早饭,他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梅家菜园,小心翼翼地种下了橡胶和金鸡纳树苗。

    姚英在一旁看着丈夫教两个孩子认植物,一边削着一个番薯。这被当地人轻视的食物,曾经是刘家早餐的主食,现在又是充当水果的主力军。突然她放下红薯和刀,起身来到来找梅先卓,张嘴就问能不能把堂屋腾出来。梅家两口子正在刷牙他们在刘遥的指点下形成了刷牙的习惯。至于牙刷,就是一把小尺寸的猪鬃刷子。

    梅夫人呸一声突出嘴里的水,张嘴就说:“行。你几时要用?”梅先卓在一旁笑得眼睛都看不到:“一个啥也不说就要我腾堂屋,一个问都没问就说好,你们两个干脆结拜金兰吧。”

    姚英不好意思的笑笑,扯着两口子来到东厢房。走进一看,搁架上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,一些散碎银子,也有铜板,还有粮食、腊肉、番薯之类,还有几个纸片写着“鸡蛋十个”、“活鸭一只”之类,都是姚英的笔迹,甚至还有“不认识的鸟一对,放了”。

    刘遥远远看到老婆扯着两个人走进来,奇怪地跟过来,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。梅家两口子却看不明白,眨着眼睛看着姚英。

    姚英指着搁架上的东西说:“村里都在传说,刘家除了2岁的小儿,都会识字、算术、画画,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简直是无所不能。不断有父母带着孩子,提着五花八门的礼物来找刘遥拜师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送来一把贝壳的。是孙巧巧,孙壮的妹妹,才8岁。”小满在旁边一脸感动地说。

    “那肯定是自己搞的。看来华人不管到哪里都是真想读书。”刘遥感叹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读书当然好了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。咱们村也不富裕,请不起教书先生,孩子们都没书读。”梅夫人态度很明朗。

    刘遥翻看着各种送来的东西,兴致盎然地问道:“就是说除了银子铜板,其它东西有些吃了,有些还放了?”

    “你前几天一直忙进忙出的,我也来不及跟你商量这个。”姚英招呼三人在餐桌坐下,又郑重其事地倒上茶,才说道:“我想开个学校。”

    两个男人对望一眼,还来不及说话,梅夫人已经跳起来说道:“太好了。我这就去把堂屋给你腾出来!”

    村里十多岁的孩子不少,男孩女孩加起来也有二十几个。梅家驹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头,整天学着兵书练兵,上山下海的,这才摔断了腿。刘遥几天前已经把孩子们拢到了一处,帮忙搞测绘,顺便教了点识字和算数。自从看到自家的孩子认识几个字,会算加减乘除之后,村里很多人拿着银子或礼物来找,希望能在刘遥这里学点本事。

    开个学校一直就是刘遥的愿望,只是现在好像条件还很不齐备,所以一直没有动手。现在看妻子和梅夫人这么热心,也就做了决定,转身对梅先卓说:“这开学堂是不是也要去官府报备呢?”

    “那倒不必。只是这学田怕没有出处。”梅先卓不无忧虑地说。明朝的“小学教育”一般分为私塾、社学和义学三种形式,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家族学校,私立官助和完全私立的三种形式,本质上都是私立。这些学校都有固定的学田,以产出支持学校的运转。

    刘遥琢磨了一下,说:“咱这个学堂的房子不要钱,老师不要钱,孩子们自己带饭来吃,没有学田也可以开!”他站起来跟老婆和女儿商量起来:“那咱们就开个学校吧?你们两个要做老师的哦。”

    “耶!”刘满蹦了起来。姚英喜滋滋地说:“我这就去收拾堂屋!”刘遥一把拉住她,说:“还不谢谢梅员外。”姚英走到还坐在那里琢磨着的梅先卓面前说声谢谢梅员外,痛快地一个鞠躬。

    梅先卓急忙站起来,双手虚扶了一下,正色道:“应该是我要替全村老小谢谢你们了。”接着又道:“不知这学费,先生怎么打算?”

    刘遥看着搁架上这些东西,琢磨了一些,对梅先卓说:“让人把自己的钱都拿回去。但是钱拿回去的孩子,每人带一块腊肉来,都要有这块那么大。学费就是每年一块腊肉。”他指着一块腊肉对小满说:“你把它挂在门外。”

    “为啥单独要腊肉?”所有人都很奇怪。

    刘遥正要解答,梅夫人头上绑着个手巾走了进来,拉着姚英去一起摆桌椅。刘遥问梅夫人:“夫人,你既知道唯有读书高,可知道这读书和腊肉的关系?”

    “老师吃了腊肉有力气教学生”梅夫人张嘴就来。
    第(1/3)页